万维读者网 > 加国要览 > 正文  

在温哥华还是云城的时候

www.creaders.net | 2017-08-10 21:41:17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蓉逸:如今温哥华这个到处都是唐人街的城市,香港人开的先例,是他们率先蜂拥而至。

  粤语中,温与云同音不同声。广东人喜欢讨口彩,不喜欢“温”,想把温哥华改成云哥华。于是那时报刊文绉绉地称此地“云城”。喜欢这个名字,空气好,看云淡风轻,名副其实。

  移民时经香港,也只是停留半天,所以并没去过。倒是在这里,体会了香江的味道。

  到的第一个周末自然是去最高大上最标志性的地方 —— 泛太平洋海湾。然后是绕史丹利公园一圈,在著名景点停下来拍照。

  一辆黑色的SUV 也停下来,那时开这种车的人还很少,惹人眼目。一行人中的一个带着墨镜,有型有款,香港一线明星。若是在国内,该是那种要请求签名的。只是到了这里,大家都是同一身份,外国人。更何况美景当前。

  唐人街的面貌即是香港一角。是华人聚集,特别是购物吃饭的地方,仅此一地。朋友写信回国时说,她在一家香港的精品店做事。原来就在华阜的一间小店,卖些香港来的小东西,并非精品。这里大多是这样的店,再加上满街的参茸海味。

  香港主妇相当敬业。为了保持在香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水准,不辞辛苦,每天从最南的列治文开车到最北的唐人街,买游水鱼,虾,和螃蟹,值得一提的是那时螃蟹与豆腐干是同一价格。还买从旧金山运来的青菜,那时的主妇们最烦恼的事情之一是,青菜的种类,跟香港比起来实在太少了。主妇们也顺带在这里喝早茶,然后回去打麻将直到下午,再开始精心准备晚餐。一天就这样充充实实地过去。

  非香港太太每天的日子都是在找工或者打工中度过。

  第一份工作在朋友的公司做销售,虽然很短的时间,也算是有了这里找工必备的“经验”。

  找的是一家杂志社的销售,就是拉广告。这种纯华人的杂志自然设在唐人街。旧式木板楼上,楼梯很窄,走动时也咯吱带响。里面不大,堆一些报刊,职员也不多,像极了旧式电影里张爱玲或者方鸿渐的报社,顿时给人一种亲切感:

  径直走进主编,也就是老板的办公室。他长得很像秦沛,也是那种香港出生的上海人,国语带一点上海腔。不知怎的,很轻松地聊了起来,记得还坐在桌子的边上,不是那种正襟危坐面对面的见工。而且,聊的是写作。

  “我可以写,但因为学的是理工,很久没写。唯一出版的书是译作。”“噢,那太好了。我给你英文资料,你根据大意发挥写出来。”写文章没有稿费,他说给杂志写文章的多数是香港移民到这里的作家,或者本地华人名媛,她们也是借杂志使自己更出名,不需要稿费。这可与我无关哪。

  事后想想,为何弄出误会,大概是那件衣服。穿了一件亲戚刚从香港帮买回的连衣裙,而不是职业套装。香港人一向“先看衣装,后见来人”。所以老板竟一字未提见工的本意。那期写了两篇文章,得到的报酬是荣誉地被列为助理编辑,作为编辑部与那时的作家名人一起在杂志上签名,记得有郑裕玲和后来当联邦亚太事物部长的陈卓愉。

  两篇文章都是当时的热话题,其中一篇是李嘉诚的地产投资。看今天到处都是那家公司盖的高层公寓,而且排队抢楼花的都是亚洲人。李家大概不会料到,在大洋彼岸的北美,依然是国人把他们的荷包填满。

  那时张国荣也移民住在云城。他在Water Front Hotel 咖啡厅,独自一人,望着窗外,留下凄美的侧影,就像在香港一个人用望远镜看浅水湾海滩来来往往的人。寂寞的人在哪里都寂寞,有谁共鸣?而且最后。。。可是,有那么多爱你的人啊。

  史丹利公园,面朝大海的长椅上,刻下了对他永远的爱:

  “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阙歌......活在你心里,分开也像共同度过。”

  在云城,与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共同度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蓉逸:写作多年,散文,随笔及诗歌;文章多见于北美报刊,《一样的天空》,《影音人生》专栏作者。我可以采集什么呢?至多是美,还有如必需品一样的爱。


(BCbay.com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热门专题
1
苗华被抓
6
美国大选
11
台湾大选
2
川普
7
以哈战争
12
李克强
3
俄乌战争
8
巴黎奥运
13
中国爆雷
4
中美冷战
9
三中全会
14
李尚福出事
5
万维专栏
10
中共两会
15
秦刚失踪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