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加国要览 > 正文  

81岁老人在温哥华住院点滴

www.creaders.net | 2019-01-21 22:55:32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朱敏怡:两个月前的一天凌晨,表姐被急促的电话铃惊醒,姨妈告诉她姨爹突然地不能说话,无法吞咽。表姐立马拨打了911,大约5分钟后,救护车停在了公寓楼下,接着车子呼啸地把他送到了温哥华总医院(VGH)。急救很及时,立马做了CT。我们本以为是脑出血(因为8年前他脑出血住过医院),CT结果显示是脑梗塞,因为长期房颤导致血栓,一枚很小的血栓堵在了脑部,那个部分恰巧是管理语言和吞咽的部位。

  在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后,我们被告知他需要住院治疗(至于愈后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住院的原则是不能有家属陪护,表姐就和医生交涉,因为老人家不会英文,现在又不能说话,希望医生通融让家属陪伴一晚上,方便医生和病人的交流。在恳切的交流后,医生最终同意只让家属陪伴一个晚上。在加拿大住院,家属真的很省心,晚上全部都由护士来护理病人,不需要家属陪床。如果换做在国内,病患家属必须腾出一个人来陪护;若家里实在没人陪护,就只有花钱请护工来陪护,不仅费钱而且也不一定照顾周到。

  因为中风导致的吞咽障碍,姨爹现在不能自主吞咽食物,只能插个鼻胃管,把营养液从鼻子里送进胃腔。插鼻胃管是个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每次插完还需要CT定位插得确实是在胃腔还是误入气道。也许医生手抖,也许别的原因,姨爹的胃管插了两次,所幸最终插到位了。

  因为姨爹本身有糖尿病,所以在治疗中风的同时要考虑抗凝药物的选择。医生一般征求家属的同意,他们给出几种抗凝药物,要家属考虑用哪一种。(这点有点想不通,家属不是医生,我们怎么知道哪种抗凝药物好?)幸好我妈在国内是心血管专家,她把各种抗凝药的作用及副作用一一罗列,给我表姐参考,然后和医生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以前在国内,医生只会跟家属说用药的目的,也许产生的副作用,至于用哪种药物,都还是医生说了算,毕竟家属不懂啊。)加拿大的医生是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吗,用药前也需要家属做选择?这点我有点弄不明白。

  因为姨爹是糖尿病人,所以每天还需要注射胰岛素。某日我去医院看他,他掀起衣服让我看他肚脐旁边拳头大的紫红色包块。我惊讶这个包块哪里来的,前两天还没有见过。他用手比划告诉我,是护士小姐打针打的。一针没打好,再来一针,又没打好,再来一针……看着护士小姐一口一个“sorry”,老人家只能摆摆手表示“没关系”。他边跟我比划边无奈地摇头。姨妈说估计还是国内护士每天练习多,一扎一个准,这里实战经验还是少了。不过话说回来,护士的态度确实比国内好很多,职业化的微笑总是有,问她们问题,回答得也很耐心,从没有因为老人家不懂英文而显得不耐烦。

  遵守规则是好事儿,但有时候也需要灵活运用,不然会显得太机械。营养师每次按照姨爹的体重来配给他营养液(奶一样的东西通过鼻饲输进胃里)。每天分三餐,每次大约1000ml左右,这些是维持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物质。护士小姐们就很严格地遵守一日三餐给姨爹输送。殊不知,一个81岁的老人,每天躺在病床上,运动量少,胃口不佳,这种水状的物质,输了不久就容易把胃撑饱。姨爹按铃摇手说不要了,吃不下去了,可是她们还是按照医嘱的要求全给他灌下去了。结果半夜里,老人家开始喷射性呕吐,喷得床上地上都是,问题是呕吐伴有咳嗽。像他这样中风导致吞咽障碍的人,很容易因为咳嗽把液体吸入气管和肺而导致阻塞。第二天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很沮丧,脾气开始爆发,虽然说不清楚,但是对着护士大声囔囔,打死也不吃那个营养液了。后来我们又跟营养师交涉,跟医生打电话,有什么问题家属自己承担,最终他们同意营养液减半,鼻饲的速度也减慢了。看到姨爹重新开始接受鼻饲食物,护士微笑地给他竖大拇指。我也真佩服护士小姐们敬业的工作态度了,没有因为病人的指责和发脾气而给他们脸色看。

  吞咽功能障碍恢复会比较慢,所以住了两周院后医生开始给出另一个方案。如果下周吞咽功能还不能改善,就要考虑在胃部打一个洞,连接到体表,在接一根管子,从管子里喂营养液,因为不能长期鼻饲。胃部打洞是个有创的手术,老人家能不能承受?糖尿病创口不容易愈合,体表喂食也怕引起感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家属面前需要考量的。医生一周见不上两次面(不像国内医生天天查房,不知道这里医生的管床制度。有些医生除了在医院上班,每周还有几天要去诊所上班,估计这也是不能天天见到他们的原因之一吧),剩下的问题都需要家属自己商量和考虑。所幸医院配备了一个康复师,每周一来给他进行康复训练一小时。姨妈自己又从网上找了资料,帮助姨爹语言和吞咽的训练。为了不受皮肉之苦,老人家每天顽强地自我康复,终于在住院第四周的时候,可以进食一点半固体食物。(比如土豆泥,果泥,)但是,纯液体却不行,非常容易呛到,如果要喝水,必须在水里加上增稠剂。

  医生准备让他转院去康复医院进行后期康复治疗,尽管他一再说明自己已经可以吃半固体食物了,生活可以自理了,他可以回家了,但是医生还是把他转去康复医院。和国内不一样的是,这里的综合医院没有专门的康复科。国内大型综合医院都配有康复科,等到病人专科治疗后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就直接转入康复科进行功能恢复训练。这里的康复中心和医院是两个机构,医院只配备一定的康复治疗师服务于全院的病人,显然这个力度是不够的,所以对于需要特别康复的病人,都必须转入专门的康复医院。

  康复医院的设施显得比较陈旧,但是内部结构还是比较大的,住院病人很多,大多数是老年人。转院的时候恰逢中午进餐的时候,里面有好几个不同的餐厅,进餐环境比较宽敞,每个病人根据病情配比不同的食物。餐厅旁边还有几个大小不同的娱乐室可供大家看电视,聊天。靠近走廊的另一头是一个很大的康复训练室。

  姨爹被安排在一个四人间,他本身并不想来康复医院,所以在护士询问病情期间,他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他住院四周时间,人就像被困住了一样,每天只能灌一些营养液,生活了无情趣,整个人的情绪比较低落。现在在康复医院看到大都是坐轮椅的病人,所以他的感觉可想而知,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早日出院。但是,转院后第一个晚上,照例他只能自己呆在医院,没有陪伴。

  第二天,物理治疗师来跟他会面,那是一个很活泼的年轻女士,她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到他。姨爹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恢复得很好了,在物理治疗师面前尽力地抬腿,挥臂;治疗师为了考验他的认知能力,特意带他出门在人行道上走路,过马路(看他有没有安全意识),让他指认东南西北……一圈走下来,物理治疗师觉得他思维是清楚的,肢体是协调的,她认为他还是可以生活自理。整个行走过程中,她就像幼儿园老师带孩子遛弯儿一样,不停地微笑鼓励,她表扬姨爹是最亲切的病人,因为一大早他居然先给她一个拥抱。

  接下来管床医生来询问病情(说句题外话,我还第一次在医院见到不穿白大褂的医生,要不是他脖子上挎着听诊器,我当真没看出来是医生。)医生非常和蔼可亲,全程微笑服务(其间耐心地等我们来回翻译)。国内的医生也许每天需要面对太多的病人,所以肌肉容易僵硬,面部表情就严肃多了。对于医生的问题姨爹都能比较好地回答。医生最后的结论就是:就目前的恢复状况而言,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吞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其它康复暂时不需要,如果患者自己强烈要求出院,医生是不会勉强他留下来的。姨爹非常坚决地要求当日出院,只是因为那个吞咽语言治疗师需要下午才能见面,所以只能考虑第二天出院了。

  终于在住了一个半月院后,姨爹出院了。踏出医院的一刹那,对着纯净的天空,他一字一句地吐着:“终于可以回家了。”

  加拿大福利好吗?当然好!此次住院一分钱没花,医生护士服务也是可圈可点,就态度一项就值得赞扬。但是按照姨妈的话说:“这种福利,还是不要享受的好。”因为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朱敏怡:70后妈妈,09年离开体制内移民加拿大,享受写作,画画,做手工的乐趣,找到自我的方式,自得其乐。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排队结汇!人民币大跌
2 无药可救 最危险的时刻来了…
3 兵败如山倒全家出逃 习老朋友倒台?
4 落下帷幕!中国崛起,全剧终
5 中国突传重大经济信号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