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加国要览 > 正文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www.creaders.net | 2022-08-03 17:06:30  温哥华港湾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零上50度的酷暑,零下40度的严寒!暴雨、雪暴…

遍地野火、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失去自己的家园…

这就是发生在当下的真实场景。然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警告:全球暖化的后果要远远超出目前人类的想像:

极端气候可能会导致粮食危机,并有可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乃至战争等等。

此外,高温可能导致核电站、生化实验室等面临辐射物与病毒外泄的风险,甚至可能发生灭绝级别的大流行…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好了,先来看看卑诗最近的天气情况:好消息是,大温终于告别了酷暑天气。

天气网络(The Weather Network)的最新预测称,本周二及以后的几天里,温哥华的气温将徘徊在20多度左右。

预计8月的卑诗将恢复到“更凉爽的天气”,虽然中下旬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但气温应该不会再达到7月最后一周35度左右的热度。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不过,卑诗人的夏日梦魇——山火,仍然处于失控状态,过去一周全省共出现了124宗新的山火。

大温华人们经常去度假的欧肯那根湖(Okanagan Lake)附近,有个彭迪顿(Penticton)小镇,风景秀丽。

自29日开始,小镇西南的克雷梅奥斯溪(Keremeos Creek)山火不断蔓延,周一过火面积已超过2,700公顷,是一天前估计的5倍多。

卑诗山火服务中心(BC Wildfire Service)表示,这不是一场可预测的山火,目前已经失控。

据CBC报道,山火于距离阿佩克思山度假村(Apex Mountain Village)仅有20公里左右,目前当局已对度假村的324处房屋发出疏散令,另有438处房屋处于警戒状态。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气象学家表示,预料本周天气稍凉,周三和周四会有雨,相信会为扑灭山火的工作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卑诗内陆的第二场重大山火——利顿(Lytton)西北部的诺霍敏溪(Nohomin Creek)火场面积已达超过30平方公里。

不过目前火势较为稳定,没有继续蔓延。

夏天热死、冬天冻死…

远程天气预报网站农夫年鉴(Farmer's Almanac)的预测称,今年冬季(12月至2月),整个加拿大都会十分寒冷及多雪,还有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寒带风暴。

就连一向温暖的卑诗,今年冬天的降雪量也将超出以往水平。

明年初,安省、魁省及其他东岸省份,降雪量可能高达61厘米;

更糟糕的是,东部几省的气温,可能会跌至恐怖的摄氏零下40度左右。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这几年的加拿大人,简直像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夏天的火焰山模式进入被北极还冷的极寒环境,可以说是见证了史上最极端的恶劣天气!

不过,别以为我们已经度过了至暗时刻。科学家们警告,如果按照目前的全球暖化速度发展下去,最早在2070年左右,就会有20亿人口生活在年均气温摄氏29度的地方。

全球暖化会引发极端天气、粮食短缺等全球性危机,甚至也可能会出现灭绝性的大流行疾病。

综合BBC、每日邮报等媒体的报道,8月2日,剑桥大学与南京大学合作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暖化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就可能会导致出现末日等级的灾难。

年均气温29度会是怎样的环境?报告的共同作者、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驰表示,那时大家就会像现在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或波斯湾地区一样。

目前,地球上已有约3亿人生活在年均气温为29度左右的环境中。

按照目前的全球暖化速度,到2070年左右,大约将有20亿人住在年均温29度的地方。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地区绝大部分都是政治上最脆弱的地区,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报告指出,当人类处在从未经历的气温覆盖之下时,全球社会崩溃或人类面临灭绝性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除了高温问题外,生态、粮食、政治局势都可能要经历严重的动荡。

随着气温升高,全球粮食供应将面临威胁。

随着人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变化和缩小,更极端的天气也可能为新的疾病爆发创造条件。

科学家们表示,气候变暖将造成跨物种病毒传播大大增加,其中风险最高的是非洲和亚洲地区。

亚非两大陆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数次发生过病毒在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传播,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和新冠病毒。

报告指出,全球气温小幅上升会导致气候的巨大变化,例如像亚马逊热带雨林将遭受严重干旱和火灾的巨大碳排放。

科学家最担心的是临界点,一旦全球变暖引发骨牌效应,如层积云突然消失,就可能会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8度。

研究指出,高温可能会导致核电站、生化实验室面临辐射物与病毒外泄的风险,这些灾难如果发生恐将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极端天气造成的灾难其实在加拿大也已经开始显现,还记得去年6月的最后一周,卑诗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世纪热浪,最高温度高达49.5度,体感温度更触及53度!

与此同时,验尸官办公室接到的猝死报告也明显增加。

卑诗验尸官办事处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25日到7月1日,短短的7天之内卑诗共有808人死亡。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5年时间里,同一时期的平均死亡人数为198人。可以说,去年的死亡人数是平时的4倍,真的是相当惊人了。

山火几乎每次都会与酷热如影随形。去年6月30日,卑诗百年历史名镇利顿突发山火!仅15分钟就使全镇陷入火海,居民被迫全员出逃。

之后,整个小镇几乎都消失殆尽。

“各种各样的房子着火了,人们疯狂地想要出去。”利顿市长Polderman说,“只有15分钟!15分钟大火就吞没了整个城镇!”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简直无法理解,我们整个镇都不见了!”利顿一所学校的负责人Kuhanga也对发生的一切赶到痛心不已。

当地居民Mckay表示,撤离时“我一直试图从房屋内带走些什么,抛下一切是困难的。

Mckay哭着说:“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会拿钥匙,我们可能永远都回不了家了,这个家没了。”

毁灭性的热浪,不仅让猝死人数大增,竟然也将温哥华海滩上的贻贝们直接烤熟。

温哥华附近Kitsilano海滩上,那段时间有“数不清的死亡贻贝”,贝壳就像被蒸过或煮过一样,全都张开了口,里面的肉已经熟了,还散发着阵阵腥臭。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卑诗大学(UBC)动物学系教授克里斯托弗·哈里(Christopher Harley)表示,摄氏50度左右的高温让许多海洋生物无法存活,可能有超过10亿海洋生物已经被异常高温杀死。

在剑桥的最新研究报告里,科学家们表示,对地球变暖的恶果了解得越多,就越有理由担心。

科学家们强烈呼吁,世界要开始出现气候惨状的可能性做准备。研究人员们表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即使这可能会让所有人吓倒。

50℃跌到-40℃ 专家警告:灭绝性大流行逼近…

的确,新冠疫情之后,大自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希望人类能听懂这样危险的信号,并且做出改变。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一夜之间 中国人都跑了
2 重要转折点已到 所有人和习对着干
3 怎么看出一个人有没有钱?专家曝6大特征
4 黑天鹅降临!凌晨,四大消息全面袭来
5 拜登一纸法令威力大 中国电动汽车3大指标暴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人民币出大事 北京故意放水
2 莫斯科传来震惊世界的消息 凶手竟是...
3 一夜之间 中国人都跑了
4 重要转折点已到 所有人和习对着干
5 怎么看出一个人有没有钱?专家曝6大特征
6 黑天鹅降临!凌晨,四大消息全面袭来
7 拜登一纸法令威力大 中国电动汽车3大指标暴
8 震惊 血腥袭击莫斯科 是普京的特种部队
9 曾被吹捧上天 如今却沦为笑柄的10大坑人物
10 在美劣迹满满 扒一扒刚刚离美高升的女“战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以哈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乌克兰战争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万维专栏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她的天才因美貌而被忽视 湮灭之城
2 1364 (图文)红二代披露助毛泽 范学德2
3 给世界“指明”方向后,中国迷 中国社会经
4 风云无定日月有常:中美关系实 阿妞不牛
5 辛峰:社区那条红围巾 万维网友来
6 何与怀: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万维网友来
7 莫言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万维网友来
8 中国梦未来五年,十年和三十年 文庙
9 杀一个无辜的人而救更多的人, 平等性
10 辛峰:保守党大幅领先 搭顺风 万维网友来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巴以冲突引发的讨论 不合群
2 遇到万维又一个奇葩人物 右撇子
3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4 分享“左媒”知乎的一个帖子。 高鹏
5 消遣一下中国适不适合多党制的 特有理
6 科学不是真理,实践不是检验真 骆驼
7 俄国GDP世界前十:西方专家的 随意生活
8 谁买过、用过九阳豆浆机? 体育老师
9 中国美术学院开除的两位77级学 艺萌
10 所谓“毛让站起来,邓使富起来 东田枫叶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