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插队山西的“老三届”,到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移民加国将近20年的刘培新,走过了一条个人奋斗的创业之路。老话讲“三十不学艺”,而刘培新移民加国那年已届不惑,举目无亲,身无余裕,硬是从打累巴工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成为业有精专的老板。他的成功也证实,在加拿大只要有规划,肯付出,就会有所回报。
从太子港再出发
当卡尼瓦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Carnival International Trading Ltd.)总裁刘培新(Patrick Liu)得知,一家能源公司正在开发卑诗省煤矿资源,并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善于把握机会的他及时联系,一拍即合,通过组建新的煤炭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且先行定订出为期3年的开发规划。
煤炭能源的开发离不开交通运输,而根据多年来在卑诗省的从商经历,刘培新对本省的海陆联运十分熟稔。经过分析他认为,对于卑诗省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鲁珀特太子港(Prince Rupet Port)应该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运输中枢,更是通往东方的重要门户。
择日刘培新一行动身,前往鲁珀特太子港考察。得知该港吞吐量现为2400万吨,现在实际上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远没有饱和。经与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接洽(该公司有中国主权基金投资背景),表示有投资意向,同时港口管理方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据有关人士介绍说,若与温哥华港口相比,鲁珀特太子港到中国要近一天半的航程。
濒临太平洋东岸的鲁珀特太子港,海风轻拂。靠近海边,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海腥味道。刘培新驻足远眺,瞬忽间似乎想起曾经在渔场的日子,那切鱼片的生活......
离京插队山西
刘培新在北京35中念书,这是一所京城名校,他与现在的副总理王岐山是同学。高中没读完,1968年10月就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于是刘培新来到山西大同地区插队。一年干下来,不但一分钱没挣,连口粮都不够,全年分528斤,还是带皮的。结果还要回城求助亲戚邻居,凑一些杂粮,从永定门南站运到乡下,才能勉强渡日,其艰苦情状可想而知。
1972年从晋北转至晋中的祁县,进入一家铸造工厂,主要生产暖气片。正是在这里,刘培新找到了他的“另一半”,太太原是上海知青,他们1981年成家。
1979年刘培新考入太原工学院纺织电气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涤纶厂,参与省纺织业重点攻关项目,在筹备组里负责供电系统。
“洋插队”艰苦扎根
决定来加拿大之际,刘培新一个父辈朋友在新华社工作,了解海外华人生存状况,遂给他提出应付艰苦的忠告,所以刘培新对吃苦是有心里准备的,况且他有土插队垫底。
1989年通过读语言学校,刘培新来到加拿大。当时他身上只有3百美元,朋友帮助找的临时住处,头一个月的房租就要将近2百元。
当时刘培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这个西方国家扎下根来,不管面临到什么困难,从未有过动摇或彷徨,更没有考虑过什么回流或海归。
在渔场刘培新连续干了3年,以至于切鱼片成为熟练工种。车间里都是冰,处理线是流水作业,上下衔接。渔场多是季节工,忙的时候他有时一天干两个班,不到7点在一个渔场上早班,3点下班;稍事休息又赶往另一个渔场,从5点开始上晚班,直干到夜里1点。刘培新不讳言劳动强度是很大的,有时甚至累到鼻子流血。
从1990到1992年,刘培新到卑诗理工学院(BCIT)脱产学习两年,进修项目是电力专业。这期间第二个孩子落生,刘培新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为了考电工牌,他又曾重返卑诗理工学院学习半年。以后参加卑诗省政府有关电工规范的考试,一次通过,并获得带高压的A级执照(B级是低压民用电)。这样,就有资格签合同,但在电工行当初出茅庐,还不知道怎么干,起初不计报酬,只要有活儿,一小时4块也干,从小合同开始。那时他找了一个有经验的助手,名义上他是老板,真正干活却是助手带他。
电工其实是苦差使,常在半空作业。电力无小事,不出事则罢,出事就是大事。虽然自己做了老板,但承担的责任要比打工大得多。每揽一笔活儿,干完刘培新都要签字,在规定期限内有问题都要找他,所以每个细节都不敢大意。即便没出过大漏子,小事故还是有的。刘培新说有一次换配电盘,由于短路发生爆炸,电流高达一百安培,钳子都变了形,手也烧了,人坐在地上近一个小时没起来。至于被裸线头电着等,都是常有的事。
一别8年,直到1996年,刘培新才第一次回国,及至见到已经拄杖的白发母亲,想到8年来在加拿大的风风雨雨,他眼眶打湿百感交集。
创业选“熟”挑“冷”
自己干是刘培新锲而不舍的追求,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经过准备,1993年6月成立卡尼瓦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卡尼瓦尔”(
Carnival)取自“嘉年华”的意思,刘培新在这里的用意,是图生意火暴,大吉大利。
国际贸易虽然比较笼统,但刘培新的目标却很明确和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铸件业务,而不是惯常的鞋袜服装等热销货品。
初涉此道刚上路时,刘培新坦言并不十分清楚,可以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通过市场摸底刘培新感觉到,买卖完整的设备很难,于是谋划走零配件的路子,从进入市场的角度考虑要更快一些。
正是在这种务实的规划下,刘培新的第一桶金做的是阿尔伯塔省的石油阀门,阿省油井需要铸钢扳手,需要五六个尺寸。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就到图书馆去查。
在加拿大,铸造零配件这行业华人涉猎的还不多,刘培新也算钻了一个冷门,取胜于人无我有。以后在铸造零配件范围内,所经营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包括火车刹车系统等。由于加拿大国铁(CN)在温尼伯格设有火车修理厂,刘培新作为零件供应商,通过纽约一家公司,定期将货柜水陆联运到那里。
专业化的国际贸易也有不少难处,刘培新也为进货的质量付出过代价。1995年与朋友合计,本地需要伐木用的拖链铸造件,刘培新就利用关系,接定单后在太原重型机械厂定点生产,结果对焊质量有问题,一些都是裂的。
质量不好,一损俱损。以后刘培新格外注重严把质量关,发货前必安排工程检验师仔细验货。
如今刘培新的跨国铸件贸易已经轻车熟路,越做越顺手,已然过了寻找客户的“初级阶段”,在本地专业领域也算是有了些名气,找上门来的渐渐增多。即便如此,行事严谨的刘培新依然不敢稍有懈怠,认真完成每一笔单子。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用户遍及美、加各地,年营业额超过1千万美元。
名人之后挑战自我
刘培新家学远长,他的祖父刘瀚是中国传媒业的前辈和奠基者,被称为“中国广播业之父”和“创建一种文化肇端纪元的人”,使声音文化惠临国人,铸就了一代辉煌伟绩。最近有刘瀚传记问世,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刘培新走过来的路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可以看出善于自我规划是他的一个强项,他是一个总不甘心从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也是一个不断给自己加码和提出挑战的人。
当年在35中时刘培新学的是俄语,来山西插队后,上进好强的刘培新通过一个小半导体,听广播学英语。他记忆犹新地说,70年代初安徽最早办广播英语,借到第一本教材他硬是把全书抄下。当时不少周围的人说学英语没用,而刘培新就钻这个牛角尖,跟学不辍,1976年大地震在抗震棚里还坚持听英语广播。谁承想多年之后,英语就派上用场。这既要有先见之明,也要有毅力和学养,学语言如此,干任何事情也是如此,刘培新能有今天的事业,就是明证,做人行事要把眼光放得稍微远一点儿。